公司专门干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防水工程项目施工服务。公司产品涵盖防水卷材、防水涂料两大类几十种规格产品。公司已将基本的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房屋建筑、高速铁路、地铁及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和城市道桥、机场和水利设施、城市综合管廊以及工业屋面等多种应用场景。
公司产品已在众多标志性建筑得到应用,包括北京大兴机场、萧山国际机场、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南京奥体公园、南沙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福清核电站、西安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川藏铁路等。公司连续多年荣获鲁班奖、金禹奖、国家优质工程奖、苏州市市长质量奖、CNAS认证等权威奖项,得到行业和市场的高度认可。
公司致力成为国际领先的功能性建材制造商,专注融合防水系统的创新和推广,通过实施高分子防水材料差异化竞争策略,引领高分子防水材料全新应用场景。为契合国家双碳战略全方面实施,公司立足分布式光伏产业链系统服务商战略定位部署,拓展光伏新能源赛道,相继与贝盛绿能、苏州中鑫、日新科技、国能新能源、葛洲坝(600068)电力、三峡集团、中节能、固德威等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
十余年来在防水行业的深刻沉淀,公司实现快速崛起,在新品研发、生产的基本工艺、销售模式、差异化系统服务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影响力和成长性的防水行业黑马,行业地位得到巩固。
近年来,随着质量监督、环保督查、安全生产、绿色节能等监管及产业政策对防水行业的逐渐规范,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下游客户对防水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步的提升,大型防水企业的竞争力逐步增强,防水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方面,环保趋严和监管升级导致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部分小企业的落后产能将被迅速淘汰,其市场占有率将被行业内的优质企业挤占;另一方面,作为防水行业主要下游客户的房地产企业,由于受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不少高风险房地产企业相继收缩或者被兼并,其市场集中度也在逐步的提升,而大型房地产商越来越倾向与品牌质量、服务能力等综合优势显著的优质防水企业合作。上述政策原因和市场原因将推动建筑防水行业的整合与集中,行业竞争环境将趋于规范化。
行业将以国家政策、市场规则和科学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质量安全、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为发展支撑,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和非标产品。从发展的新趋势来看,沥青基防水卷材在较长时间内依然存在,但市场占比会逐步减小,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防水产品和非标产品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萎缩,高性能、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在被市场认可后有望迅速增加,对传统产品的替代已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国家住建部发布《建筑和市政设施建设工程防水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标志着现行防水质保期5年的规定或成为过去式,其中提出了未来屋面/外墙/室内工程防水设计工作年限大幅度的提高。根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估计,我国的防水造价仅占建筑工程建安成本的2.8%,而发达国家高达7%-8%,质保期较短、工程定额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提标后对防水材料的用量和质量发展要求更高,预计未来防水材料在建安成本中的占比有望逐步提升,带动行业整体需求扩容。
行业公司在材料成本端大面积上涨的背景下,提升装备自动化水平已成为降低生产最有效的方式。目前行业头部企业已开始尝试全自动化生产,并取得良好效果;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也开始对关键工艺进行了自动化改造,这些举措对提升产品质量,降造成本效果明显。另外,随国家环保政策的贯彻落实,对生产环境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出更高要求,行业企业需逐步的提升环保投入,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高分子产品的优点 公司经过大量的开创性研究以及配方优化实验,率先在国内突破了高分子自粘胶膜生产及其应用技术难题,自行研制配方、安装设备,分别实现了MBP高分子胶、片材和最终成品的量产,在该细分市场领域取得了生产技术和施工应用体系的组合优势。公司生产的MBP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一经推向市场,即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成为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 TPO和PVC防水卷材是目前欧美国家广泛使用的高分子防水材料,公司已掌握了该产品的关键技术,并获得欧盟CE认证、英国BBA认证和美国FM认证。公司依托高分子建材产业园,全力打造进口的TPO和PVC防水卷材生产线。公司率先实现G类和GL类TPO和PVC防水材料,产品的尺寸稳定性、耐候性、抗风揭能力等方面优势显著。基于进口装备生产出高分子防水材料,结合国内工业公司彩钢瓦屋面为主的现状,公司全力打造的具有更加好适用性、更有性价比、更长耐久性的“TMP融合瓦体系”,匹配绝大多数的工业光伏屋顶使用场景,为屋顶分布式光伏二十五年长寿命周期保驾护航。 2、研发优势 公司持续加强研发投入,投入大量资金及人力持续进行新产品研发、产品配方优化及生产的基本工艺改进。近三年及一期研发投入和占比逐年增加,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5,032.72万元、10,591.60万元、13,877.83万元和5,016.68万元,占据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4.32%、5.28%、5.37%和5.45%。公司先后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苏州防水研究院、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苏州大学等机构搭建产学研合作模式,致力于产品材料的共同研发与优化。数以亿计的研发经费和大量的工程实践,确立了公司在高分子防水材料领域的领头羊,产品先后获得欧盟CE认证、REACH检测、英国BBA认证、美国FM认证、LARR认证、瑞士SGS认证等一系列权威认可。2015年,获批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2017年获批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1年公司获批苏州高分子先进的技术研究院及CNAS认证,技术上将聚焦空间防水、屋面工程、防腐、密封的“四大领域”,坚定不移地“做专、做精、做特、做强”高分子建材,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产能优势 公司在江苏苏州、河北唐山、湖北黄冈、四川南充、高分子产业园五个基地已陆续投产,在广西贵港、江苏宿迁的生产基地也在陆续建设中,生产基地能够辐射华东、华北、华中、西南、华南、西北绝大部分的市场区域。公司积极地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基地的深层次地融合,建设智能工厂、订单自动分配系统,逐步的提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逐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公司产品以更低物流成本辐射全国市场,实现协同生产、发货。公司将充分的利用各生产基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提高各生产基地对周边区域客户的服务能力,缩短服务时间,提升公司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与影响力。 4、客户资源优势 在直销方面,公司已与头部地产商如万科、保利、中海等头部企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将持续拓展央企地产、总包等低风险优质客户,优质地产客户数量和业务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经销方面,公司大力拓展非房地产业务领域,在工业屋面、高铁、轨道、公路、地下管廊等领域优化产品体系及营销模式。截至目前,公司已与700多家经销商达成合作共赢关系,未来三年经销商数量将扩大到3,000家,销售渠道将更加均衡,客户也更加多元化。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应收账款损失风险 随公司销售规模扩大,销售网络市场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张以及客户数量持续增长,公司营业收入规模逐年上升,应收账款呈增长趋势。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多轮降杠杆、去库存、资金监控等政策调控,使得房地产业正在经历结构性改变,公司主要债务人未来出现财务情况恶化,导致公司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没办法回收产生坏账,将对公司业绩和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积极调整业务结构、降低地产业务占比,加强信用风险管控、加大应收账款回款催收力度、增加资产抵押物、非诉及诉讼方式的应收账款催收等措施保障资产安全,降低应收账款潜在风险。 2、房地产行业的宏观政策调控风险 公司属于建筑防水行业,生产的建筑防水产品主要使用在于国内外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公共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报告期内,房地产行业是公司出售的收益的大多数来自。因此,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对公司出售的收益的持续增长和盈利质量影响较大。目前行业监管部门加强对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对房企融资进一步从严管控,进而可能对房地产上游供应行业产生不利影响:一是房地产行业总体投资下滑导致房地产企业对公司产品需求减少致使公司出售的收益增幅下降;二是受投资总额下降的影响,房地产客户可能因控制成本而压低公司防水材料的销售价格,致使公司销售毛利下降;三是房地产行业受宏观调控等影响资金趋紧,部分公司面临流动资金流动性危机,公司对房地产行业客户的应收账款持续增加,致使公司资金成本上升。 应对措施:公司将降低地产客户依赖,大力拓展销售经营渠道,增加非房地产业务占比,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新兴基建及工业仓储物流、光伏屋面等非房地产领域的经营事物的规模;打造高分子行业标杆、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推动研发能力创新、开拓新品类,实现多领域协同发展,为公司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 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产品的主要原辅材材料最重要的包含沥青、HDPE粒子、聚酯胎、SBS、覆膜、乳液、聚醚等,各类化工原料及包装物成本占公司主要营业业务成本的85%左右,如果原材料市场行情报价大幅上涨,公司不能把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及时转移到下游客户,会存在因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主营业务成本增加、业绩下滑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原材料价格变动趋势分析,合理增加原材料储备以应对短期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上升风险。公司将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合理控制成本,通过优化产品配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拓宽新应用领域等方式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4、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防水材料在建筑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防水材料市场容量不断增长,但行业竞争也相对激烈。一方面,我国防水材料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长期以来防水行业无序竞争现象较为突出,公司当前仍面临着部分行业企业“质次价低”的价格竞争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防水等级要求的提高及环保政策的趋严,行业的整合集中将是长期趋势,行业内优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将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将从当前的价格竞争逐步转变为产品质量、技术研发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竞争,竞争的层次进一步提高。 应对措施:公司将在研发创新、产品优化、绿色环保、市场开拓等方面继续发挥优势,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同时,通过优化产能布局、新品研发,综合利用公司在研发、制造、产品、施工等优势,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未来产业监管政策收紧将加速淘汰非标产品及落后工艺、随着下游消费需求升级,公司也将继续发挥在研发实力、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合理的产能布局、差异化竞争策略等方面的优势,引导行业逐步趋于规范化、集中化,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
2022年上半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房地产需求低迷,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大大波动,公司坚持去风险优先、提高经营质量的原则,持续优化客户结构、大力拓展非房业务,取得较好的效果。面对各种不利局面,公司坚定不移地推进高分子防水材料为主的核心战略,持续加强高分子材料研发和装备投入,拓展防水材料在高铁、公路、地下管廊等空间应用场景,重点推进高分子防水材料在工商业屋面分布式光伏产业链全新应用。公司推出可匹配光伏电站25年全生命周期的融合光伏屋顶系统,通过“TMP融合瓦系统”,拓展工业屋面蓝海市场;通过与固德威联合研发,推出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银河轻质光电建材”,获得了市场逐步认可,以分布式光伏产业链系统服务商的全新定位,推动光伏与建筑防水的跨界融合。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107.3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51.75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4.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276.09万元,同比下降72.91%,利润下降主要是受原材大面积上涨以及股权激励加速行权的影响所致。
面对下游地产客户风险暴露,公司坚持风险优先,一方面,控制地产客户发货节奏、加强账款回收,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另一方面,继续拓展央企地产、总包、城投等优质客户;未来优质地产客户数量和业务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非房业务方面,公司继续全力发展经销商业务,通过差异化产品和系统支持,更好地赋能经销商,使得二季度经销商业务同比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公司将投资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渠道下沉,增加区域销售资源,力争未来两年内覆盖全国主要地级市,大力拓展工业建筑、市政建筑、民用建筑广阔市场。
公司高分子产业园采用进口意大利和德国全套生产线,致力于打造技术领先、品类齐全的高分子防水材料生产基地,推动新型功能性建材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公司避开普通防水材料价格竞争的红海市场,聚焦高分子防水材料差异化战略,高分子防水材料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在产品销量、客户覆盖率、品牌认知度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公司构建了以MBP系列、TPO、PVC、TMP等高分子防水材料为主的产品矩阵,通过差异化产品和应用方案,吸引经销商加盟,创造更好的盈利空间。公司开发的“TMP融合瓦系统”为行业首创;与固德威联合研发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银河轻质光电建材”也已经面世,上述新品一经推出,便获得市场关注和认可。
面对原材料以及能源价格持续高位的不利局面,在确保质量稳定前提下,实施成本节约管理。(1)优化工厂组织架构,提升人效比;(2)优化产品配方体系,降低材料成本;(3)增加信息化投入,构建订单制造分配系统、物流配送优化系统,加快物料周转,降低库存成本,加强与物流公司深度合作,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在“成为国际领先的功能性建材制造商”的愿景指引下,公司将产品技术持续创新作为公司持续不断的发展的推动力,持续加大研发人才引进,增加研发投入用于新产品研发、产品配方优化及生产的基本工艺改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现有产品性能质量、扩充品类,满足公司防水及新业务领域市场需求。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5,032.72万元、10,591.60万元、13,877.83万元和5,016.68万元,占据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4.32%、5.28%、5.37%和5.45%,研发投入占比持续提升。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凯伦股份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建筑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