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上市公司的高管或实控人通过减持套现巨额资金,美其名曰是个人资金需求,实际上传达出来的信号多是不利的,也会引发市场的连锁反应。
1月13日,东方雨虹[002271.SZ]突发公告:控制股权的人、实际控制人李卫国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50,369,283股(占本公司总股本比例不超过2.00%),减持所得资金将用于履行持股计划兜底补足承诺。
按照目前的股价估计,此番套现金额约8.5亿。减持股份的理由乍一听令人觉得实控人非常有担当,但仔细揣摩一番便可发现,实控人其实是在拿中小股东的钱给自家员工兜底。
回顾2021年员工持股计划,有1611名员工去参加了。员工持股计划证券账户累计购买公司股票4947万股,占购买时公司总股本的1.9604%,成交总金额为27.6亿,成交均价为55元/股。
其中包括受让公司实控人李卫国持有的1500万股,对应的股权价值约8.06亿。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套现,而且是在股价处于高位时套现。
之后的两年多,公司股票价格跌逾七成,员工持股巨亏,实控人因此决定抛售股票兜底。
根据兜底承诺,若员工所有股票变现时最终所得资金年化收益率低于8%,则由李卫国对员工自筹的本金兜底补足,且为员工提供年化利率8%的补偿。
根据员工购买股票时的价格和最近股票收盘价估算,员工持有的4947万股已浮亏约19亿,而实控人此番套现8.5亿,仍然难以兜底全部亏损。
并且此次减持计划一经发布,东方雨虹的股价降至四年来新低。原本实控人是为了履行持股计划兜底补足承诺、提振员工士气以及维持公司良好形象选择减持,但现在看来事与愿违,股民们对该行为却并不买账。
除了实控人“割韭菜”带来负面影响以外,与房地产行业深度绑定的东方雨虹也受到大环境影响,财报中透露出的信息并不乐观。
东方雨虹成立于1998年,于2008年上市,主营防水业务,参与过国内多个标志性建筑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在房地产黄金时代,作为地产产业下游,公司实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因此被称为“防水茅”。
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贡献了70%以上的营收,除此以外,公司业务还涉及民用建材、建筑装饰涂料、特种砂浆、建筑修缮等多个领域。但近5年综合产品毛利率一路下滑,为业务敲响了警钟。
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最重要的包含沥青、SBS改性剂、乳液、聚醚、树脂等材料,2022年,以沥青为代表的部分原材料价格大大上涨。
受大宗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下游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基本的产品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的毛利率从最高点的39%和41%降至目前27%和37%。
为了保证部分关键性原材料的供应稳定性,提升采购环节的议价能力及扩大成本优势,东方雨虹逐步开始布局非织造布、特种薄膜、VAE乳液等上游产业。
并且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公司不再只是依靠两类防水大单品维持市场占有率,而是通过布局非防水业务来打造产品的第二条护城河,如供应砂粉产品、布局分布式光伏领域等。
东方雨虹的销售模式是直销模式与渠道模式相结合,其中直销模式是与多家大规模的公司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或长期供货协议,渠道模式是通过经销商等渠道合作伙伴对客户进行开发,包含工程渠道和零售渠道。
多年深耕防水领域,公司的客户资源日益丰富,营收规模逐渐上升,但收回货款却成了老大难。
财报中按单项计提坏账准备列明了多家无法偿还货款的客户,计提理由是客户经营不善或出现债务危机,预计没办法回收全部货款。
但公司对此类客户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却在30%至80%,要么就是不想确认全部坏账损失,以免利润表难看;要么就是对收回货款还存有一线年第三季度末,应收账款余额高达151亿,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接近50%。同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0年128天上升至138天,意味着现金流被占用4个多月才能收回。
并且随着周转天数的增加,坏账风险同步增长。前三季度已确认坏账损失6.22亿,虽然同比变化不大,但也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拖累盈利。
前面说到东方雨虹的渠道销售模式,主要是培养经销商做大做强,扩大主品类城市覆盖,同时大力扶持新品渠道开拓。
另外,公司还加强专卖店渠道运营升级和持续拓展电商渠道,尤其在电商渠道方面,在多个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店铺、开展日常直播带货,充分运用线上信息高效传播的优势,触达各个层面的消费者。
因此销售费用常年居高不下,尤其是促销费、广告宣传费增速较快。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高达21.63亿,同比增长了20%。
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为9%,同比增长了1%,虽然较前几年略有下降,但在整个行业来看仍处于中上游。
公司前三季度实现盈利收入253.6亿,同比增长8.48%;获得归母净利润23.54亿,同比增长42.22%。
营收规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渠道拓展、产品品类增加,但不可忽视的是期间费用总额约40亿,同比增长10%,主要是销售费用和利息费用的增长。
由于公司属于重资产运营模式,叠加货款无法及时收回,现金流略显紧张。实控人已质押3万股股票,几乎是其持股数的一半。
从公司初上市到2023年11月,实控人持股票比例从最初41.7%降至22.69%。此次为了兜底员工亏损再次减持股票,很难令人不质疑其减持的真正目的。